建設美麗中國綠色建筑大有可為
2022/08/30
一個月來,幾十個城市連續出現嚴重的霧霾天氣,一些地方不得不關閉建設工地等污染源。我國粗放的建筑生產方式再次引起社會關注。多年來,我國主要采用現場手工濕作業,生產效率低、建設周期長,且能耗高、污染嚴重,建筑的質量和性能難以保證。由于壽命短而造成建筑垃圾數量劇增,已占到城市垃圾總量的近四成。
有人感嘆,一部建筑技術發展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毀田棄農、污染環境、生態失衡的無奈史。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生態中國,綠色建筑將大有可為。
綠色建筑作為建設領域的一種發展趨勢在中國已經不可逆轉,而且發展會越來越快。截至2012年3月,全國已評出379項綠色建筑評價標識項目,總建筑面積達到3800多萬平方米。
通過對已獲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的79個不同星級綠色建筑項目分析,社區綠化率達到38%,平均節能率達到58%,節水率達到15.2%以上,可循環材料達到7.7%。
增量成本低的節能潛力股
大規模發展綠色建筑,不僅可以把建筑節能總體目標限制在10億噸標準煤以內,甚至可能會低于8億噸標準煤。更重要的是,還可以通過節水節材從而降低工業能耗。
從目前各省已有的綠色建筑項目數量來看,江蘇打頭陣,廣東緊隨其后,廣東省的綠色建筑中有70%是深圳的項目。前十位的省市還有上海、浙江、天津、北京、河北、四川、湖北、山東,這些省市在綠色建筑方面的努力值得稱道。而其他省區市還需要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整體來看,綠色建筑的面積每年增長都較快,尤其是2011年以來加速明顯。
綠色建筑可以節能、節地、節水、節材,而節地、節水、節材也間接實現了節能,目前,全社會都已普遍了解綠色建筑的重要作用,國家綠色建筑行動計劃已經明確,相關獎勵政策已經出臺。在這種形勢下,行動起來,扎實推進就成了關鍵。我國現行綠色建筑評價管理體系基本建立,這種從中央到地方的組織機構形式,可應對全國綠色建筑快速發展時期綠色建筑評價數量的急劇增加、評價專業隊伍的快速建設的局面,并為保持發展步調的基本一致打下了基礎。
通過對已獲得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的幾十個項目進行測算,如果每年新增綠色建筑300個,“十二五”期間將節約25。5億度電,相當于煤87。6萬噸,減排CO2229。8萬噸,節約水資源0。9億噸,可再循環材料3。3億噸。按照規劃,“十二五”末期,每年將新建1000個綠色建筑項目,節能減排潛力將更加巨大。綠色建筑的增量成本不高,與常規節能建筑相比,一星級公共建筑平均只增加31元/平方米,三星級住宅建筑增量成本平均不足200元/平方米,而且增量成本可以在2~6年內收回。而我國的建筑設計壽命一般都超過70年,建筑在全壽命周期內將節約非常可觀的能源資源。
推動發展需六大動力
讓綠色建筑的標準、質量更高,對節能減排的貢獻更大,是我們努力的方向,概括起來有六大動力可以推動綠色建筑發展:
一是大幅度提高新建建筑的綠色建筑比率。首先要加強城市規劃的管理,城鎮新區建設、舊城更新中要建立包括綠色建筑比例、生態環保、綠色交通和公共交通、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內容的指標體系,納入總規、控制性詳細規劃、修建性詳細規劃和專項規劃,并將綠色建筑相關要求作為土地招拍掛的前提條件。其次是采取針對性的激勵措施,對不同星級綠色建筑給予相應的容積率獎勵,以及依托現有工作和激勵措施來實施綠色建筑。目前生態城建設在全國蓬勃興起,如果要申報生態新城,80%新建建筑必須為綠色建筑,既有城市升級為生態城的50%以上新建建筑必須為綠色建筑等。依托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項目和示范城市推動綠色建筑,如提出80%的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項目應該達到綠色建筑的標準,示范城市中新建建筑的30%應該達到綠色建筑,將大大推進綠色建筑的發展。依托綠色重點小城鎮試點實施綠色建筑,即規定新建建筑的30%以上應為綠色建筑或綠色農房。
二是公共建筑節能改造提速。從2011年開始,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啟動了公共建筑節能改造重點城市示范,首批深圳、天津、重慶三個城市共獲得2。4億元中央財政補貼資金,將完成至少1200萬平方米的公共建筑節能改造,到2015年,重點城市公共建筑單位面積能耗應下降20%以上,其中大型公共建筑單位面積能耗下降30%。
三是加快北方地區的供熱計量改造。在統計各地建筑能耗中可以發現,唯獨北方地區人口增加了,城市面積增加了,但是總能耗在下降。主要原因就是實行了供熱計量改革。天津市過去人均年供熱能耗為每平方米20公斤標準煤,現在能耗已經降到15公斤標準煤以下。為了進一步推動供熱計量,2009年和2010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明確要求,供熱計量收費面積占集中供熱總面積低于25%的城市不得申報可再生能源示范城市。2011年,此標準已經提高到30%以上。“十一五”期間,北方采暖地區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計劃任務1。5億平方米,最終完成了1。82億平方米。“十二五”期間計劃改造任務達4億平方米,節能減排潛力巨大。
四是保障房建設應該率先實行節能和綠色建筑標準。目前深圳、廈門及江蘇省多個城市已經率先提出將新建的保障房全部建成綠色建筑。到2014年,將要求所有的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及省會城市新建保障房都達到綠色建筑標準。“十二五”期間保障房增長速度非常快,新建保障房建筑面積將達到新建住宅建筑面積的30%以上。如果保障房能夠達到綠色建筑標準,每年新增1000個綠色建筑的目標是非常容易完成的。
五是實施綠色重點小城鎮和綠色村莊示范。2011年啟動了首批7個綠色重點小城鎮示范,“十二五”期間共將實施100個試點示范。
綠色小城鎮要實現“六個一”:一本經過科學編制的總體規劃和相應的管理機構;一套比較完善的污水垃圾處理體系,安全供給水、道路綠化等市政設施等都應通過綠色環保的方式實現;一套三網合一的先進通訊電視網絡,三網合一在大城市很難做到,在農村卻可以通過多用信息、少用能源的方式相對容易實現;一套與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和小水電站相融合的新能源供應體系,農村的能源體系需要往清潔的方向改造,但是農村的生物質能源應該保持一定的消費比例,防止商品能源大幅度地擠占農村的生物質能源使用量;一個沒有假貨的超市,需要逐步實現全國聯網,將有利于增強城鄉居民消費能力,促進擴大內需;一項因地制宜的鄉土綠色建筑的實施辦法,增強小城鎮居住功能和公共服務功能,提高人口和經濟集聚程度,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
六是綠色建筑新技術的推廣、新產品的研發和新示范工程的推行。首先要設立綠色建筑科技發展專項,來支撐綠色建筑專項技術的研發;其次要設立綠色建筑技術標準規范研究的專項基金;再次要開展綠色建筑產品的集成和示范,這些都是應該獲得中央財政的支持。此外還要依托高校、科研機構,加快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工程技術中心的建設,力爭在“十二五”末覆蓋到各個氣候區。
綠色建筑是“優質內需”
當前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關鍵在于能否刺激內需。優良的內需必須盡可能同時符合7個標準:第一,必須有利于節約能源,中央財政不應補貼到不環保的汽車、烘干機或者熱水洗碗機,這些都是耗能極高的產品;第二,有利于減少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排放;第三,有利于改善人居環境;第四,有利于創造新的就業機會;第五,有利于壯大新興戰略產業;第六,有助于培養新的經濟增長點;第七,有利于促進科技創新。
以上七方面都符合了,才有資格享受財政補貼或優惠政策。應該支持什么樣的內需,需要有嚴格的標準,綠色建筑和建筑節能是全部符合這七項標準的優良內需,所以得到中央和省市財政的補貼加以扶持。
我國正處在綠色建筑和建筑節能工作推進的關鍵時期,面臨的綠色建筑課題很多,必須充分發揮我們的智慧。一方面要抓住機遇,迎難而上;另一方面必須克服工業文明的傳統模式,即大規模、集中式、單一化和長程循環模式,而應因地制宜、多樣化示范,再輔之以有力的激勵政策,來創造我國綠色建筑和建筑節能大發展的新局面。綠色建筑最容易集大成,最容易涌現出類拔萃的人才,最容易形成良性競爭的局面,最容易使我們的聰明才干脫穎而出,最容易讓我們抓住機遇,而機遇永遠垂青實干家。